5123导航取五湖之利取四_五湖四海

学习与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与发展 > 正文

吴敏燕 |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发布日期:2019-07-08    作者:    编辑:    审核:    来源: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高度,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有着严密的逻辑架构,从目标维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实践维度阐述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从世界维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外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一、目标维度:以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阐明了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起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重要构成。

(一)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提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可见,文化自信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是最根本的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3]。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讲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说明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和坚强基石。坚定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形成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实质上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至少有“五论”。一是文化灵魂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5]。二是文化基因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是精神命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四是辩证继承论。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五是创新发展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阐述,指明了党对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子研究院时就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明确提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遵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

二、实践维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篇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了全新部署,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核心内容、中心环节、表现形式、发展方式等基本问题。

(一)政治保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7],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其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9]。其三,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处于前沿阵地。习近平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10],“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11]。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也要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创新方法手段上,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11]。“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其四,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其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核心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强调“育新人”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落实好这一重大使命任务,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尤其需要抓住广大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3]。其次,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领师德建设;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体现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各个方面;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运用电影、电视、戏曲等文艺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的认同。最后,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源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处理好“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前提是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全体人民要同心同德继续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需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4]。与此同时,要加强公民道徳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4]在实施公民道徳建设工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5]。

(四)表现形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艺术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传播文化的工具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需要从高原迈向高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首先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6]。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艺工作者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人民”[18]。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还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创作生产优秀作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19]“德艺双馨”要求文艺作品与创作人品的统一,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

(五)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式。十九大报告明示了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共同繁荣的两方面重点: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三、世界维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20],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形于中”而“发于外”,首先需要搭建好“中”“外”的桥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引用了诗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提出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正因为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前提和动力,这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所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者,更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来说,“一带一路”的目标是推进“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民心相通最为关键。民心相通的基础,需要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正是“一带一路”推进文明的纽带[21]。

(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中国精神的核心和根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2]。当代中国需要推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更好构筑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要始终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3],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宣传鼓动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20]。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必须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国梦,要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使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4]。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25]。“失语就要挨骂。”[26]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2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中国是一个媒体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媒体强国,缺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媒体。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打造国际一流媒体。进而推进媒体在海外本土化发展,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27]。

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每次外交出访会谈、交流演讲,都在努力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潜移默化地提升国际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