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3导航取五湖之利取四_五湖四海

学习与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与发展 > 正文

【光明网】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发布日期:2018-10-31    作者:    编辑:    审核:    来源: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贯通着古今的中国文化精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意识形态主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这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意识形态方向。

一是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十年改革开放、六十九年国家建设和近百年党的建设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我们要继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群众路线贯穿在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是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要培养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引领他们将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助力我们的伟大事业。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常行日用”中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要树立有自信、尚和合的世界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在改革开放途中、在实现中国梦路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谋求发展的“定心丸”,也是我们在世界中找准定位的“指南针”。这是一个同舟共济的时代,也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在坚定道路的基础上,也要有“至中至和”的思想,与他国、他人求同存异、和睦共处。

二要树立崇学文、尚勤奋的人生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正气。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始终以先进为榜样、以楷模为标杆,见贤思齐。“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连续多年发现,“勤劳敬业”是最突出的中国国民形象。当下的中国,肩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任务和挑战都在加重,更加需要发扬勤奋精神,倚靠劳动这个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为改革提供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持久的动力。

三要树立崇正义、守诚信的价值观。推崇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人民群众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美德。做人需要诚信,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也需要诚信,这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念,渗透在每一个国民心中,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之中。

三、激发文化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保持创新,才能跟得上历史潮流。改革开放进程中,形势在变化,任务在升级,因循守旧不能推动改革的顺利前行,唯有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在今天发用以及如何发用,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是使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通、与现实社会相协调的一把“金钥匙”。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坚持两点规范:一是要立足本来。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而来,立足已有积淀、不忘本来,是传统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要明确归旨。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创新的归旨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落脚点,渗透融入现代社会中,以大众为服务对象,彰显“以文化人”的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升华。

四、融通古今政治思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改革航船已驶进深水区。改革越深入,面临艰难险阻就越多,提高“掌舵手”的执政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提高执政能力,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要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政治智慧鲜活的当代意义。

一要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以民为本”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不忘初心”这一主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执政者要为民效力,把智慧奉献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

二要发扬务实精干的从政理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从中国历史总结出的从政箴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推崇的理念。“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从政者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政者从小事出发、从细处着手,才能把事情做成干好。

三要树立修身立德的垂范意识。修身立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干干净净做事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性质的内在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鼓励领导干部修心治身,培养个人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伪之间的关系,在一言一行中发挥领导干部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交流互鉴,对个人而言,可以拓展视野、开拓胸襟;对国家而言,可以博采众长、展示魅力,促进中国和各国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圆梦路上共同前行。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可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且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充分体现出自我反思的文化自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信,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趋势的文化自觉。

六、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浸润大众心灵

文艺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肩负反映人民心声、引领时代前进的历史责任。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存历史正气、聚时代精神、润大众心灵。

一是胸怀大义搞创作,为人民发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发声,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

二是勇于担当扬正气,为时代发声。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要走出方寸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连接在文艺作品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透在文艺作品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塑造大众心智、浸润大众心灵方面的特殊作用,做到“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七、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思想属性,还有产品属性。繁荣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有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利载体,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渠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优化文化经济政策。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政府部门应着眼于完善和落实适合本地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在现有的生产要素下,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壮大文化产业主体队伍,致力于提升行业资源配置率的市场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市场化、公司化运作,不断催生优秀的文化贸易企业。

三是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律法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激发出文化企业创新动力,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向文化产业聚集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激发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Baidu
sogou